並沒有在米國上片 所以不要多想 謝謝

 

以一部小成本電影來說 算是"不夠緊湊 但是也不到鬆散"

"故事起頭太大 收尾收的有點隨便 但是該交代的也是有交代一下"

 

熊小小比較在意的 大概是一開頭 對台北不滿的怒吼

 

因為在台灣的時候 幾乎沒有離開過台北

到了米國 也是會被人說一看就是台北女生

不管這是一種稱呼或是區別

對於台北人就要被大家分開或是不滿 也太冤了一點吧

怎麼就沒看米國電影裡常常出現怒罵紐約人的情節啊

或許對不住在台北的大部分人來說 這樣的電影情節會讓人很有認同感

但是對熊小小這種只對台北熟悉的人來說 對這部電影的的定義就馬上變成

"好吧 這大概是一部想要走非台北 想要走某些人稱鄉土路線的電影吧"

(要是很多部電影一開頭就是 xxx的台南 難道台南人都不會不開心嗎??)

這種地域上的分界 說實話 讓熊小小在某些程度上 並不這麼的喜歡"國片"

 

另一個可能是普遍的台灣的現象 應該是"大家都很憤怒"吧

懷才不遇 事不順心 的憤怒  某方面來說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因此萎靡到不做好本分 (把該送的信都堆在家裡) 缺少責任心的態度

就比較令人擔心了

或許這只是電影裡的單一案件

但是熊小小自己離開熟悉(單純?)的生活圈 見到更多的台灣人後

見到台灣傳統"務實本分"的機會的確越來越少了

(舉例說 電影裡賣酒的先生讓熊小小第一個聯想到的就是王永慶先生賣米的故事

  說他還是店裡的夥計時 就會記錄每戶人家叫米的時間 時間到了他就會先送米過去)

 

新的一代 不再被要求照著傳統的束縛 有更多機會順應自己的興趣發展

但是也越來越不獨立 越來越對制度/環境不滿

自由的表達自己的意見 但卻不能對自己的言行負責

一出錯 都是別人害的

(因為被臨檢 所以要拔槍自衛??)

好一點的解釋是台灣開始接受多元化的價值觀

娛樂一點的解釋是 台灣開始培養"生理成熟的大孩子"

 

片中的結局看似美好

但是玩音樂無法融入主流而失意的男主角 結束了他在鎂光燈下的短暫焦點時光

是要回家靠父母親養活繼續音樂創作生涯 或是能否稱職的當個傳遞"傳統訊息"的郵差

(如果有人要說愛相隨去日本 超冷靜的熊小小一定會馬上把簽證/外國人身分的問題殘忍的提出來)

或許是關心"台灣電影"之外 更值得重視的"台灣新生代價值觀"議題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unnybe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